驾驭不确定时期的中日关系
驾驭不确定时期的中日关系
Speech / Asia 1 minute

驾驭不确定时期的中日关系

This speech was given in Shanghai on 14 November, 2012, at the conference "Transition in Asian Security Environments and Relations among Major Powers" hosted by the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Shanghai Institute of American Studies.

摘要: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尖阁列岛爆发最新一轮紧张局势之际正值两国关系的关键时刻——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复杂的国内政治局势,同时也在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地区战略格局。 由于中日经济关系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同时中国的崛起对日本在该地区的影响造成了挑战,双边外交渠道产生了恶化,而两国的公众舆论又在给政策制定者们施压,迫使他们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中国和日本都需要明确的方向感和强有力的领导者,以避免紧张局势过于激烈,并将中日关系拉回具有建设性的轨道上来。

*******

在过去四十年中,中国和日本领导人凭借高度的政治智慧和远见,总能设法解决两国的紧张关系——甚至危机。尽管两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国和日本仍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并在维持亚太安全与稳定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实际上,在过去40年中,两国关系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和平处理钓鱼岛/尖阁列岛的主权争端。

但是,这种微妙的平衡现在已被打乱,东海争端已变得更加动荡不定。长久以来不改变钓鱼岛/尖阁列岛现状的默契已被打破,导致中日关系急转直下。两国海上执法船只日益规律地在有争议水域巡逻以显示主权。中国和日本都明确针对夺岛进行了军事演习。这些活动加剧了双方的焦灼情绪和战略性不信任感,增加了发生军备竞赛的风险。任何意外冲突都可能致使紧张局势加速失控。

在中国,公众日益认为超越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的时机已到,或至少应该强调“有所作为”部分。再加之新媒体的兴起, 政府受到越来越多的压力,不得不对日本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近期在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反日抗议活动正体现了民族主义和互联网的结合所能产生的强大力量 。

日本也正在努力适应一个崛起的中国。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正改变着地区态势,引发不确定感。尽管双方在过去几年中,共同致力于改善外交关系,但日本感到自己日陷守势,而且认为这种态势的转变不仅限于来自中国的影响,而是整个地区都正面临各种重大挑战,其与俄罗斯和韩国的主权争端正因此复燃。由于日本的不安全感不断增加,其政府所面对的国内压力与日俱增,令其更为坚决地回应主权争端。由于国家领导人的频繁更替,制定具有连贯性的战略性对华政策变得更加困难,结果使得处理敏感局势也更加艰难。

除了中日间的不信任外,两国领导人还必须应对另一挑战,也就是中美之间的战略性不信任。随着与中国的关系进入一个不确定的时期,日本开始寻求同美国加强关系,从而加剧了中国政府的担忧,认为美日联盟是为了遏制中国日渐增强的实力。

在这种背景下,民族主义情绪影响外交政策的危险性有所上升。实际上,两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正急速攀升,限制了外交空间。主权争端往往能挑起最为高昂的民族主义情绪,而中日之间的主权争端使民族主义情绪又升高了一级。

在2010年9月的钓鱼岛/尖阁列岛海域撞船事件和最近的危机中,我们已经切切实实看到了这一点,两次都导致在中国发生重大示威活动。新媒体的迅速成长使掌控信息流和公众舆论更加复杂,中日两国的决策者在处理主权争端时在国内被置于日益艰难的境地。例如,很多中国网民煽动与日本进行军事对决,甚或与美国一战。他们担心中国外交官员太过软弱,怒斥温和派思想家为汉奸。

虽然在日本和平主义仍是主导力量,但在日本国内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其温和的外交政策未能有效保卫国家利益。由于民众对崛起的中国未来企图不明了,因此普遍感到焦虑,鹰派政客虽非主流,却能对这种情绪推波助澜。

并且, 作为中日关系的核心支柱的经济交流正显示出减弱迹象。日本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正不断减弱。在目睹日商产业遭中国的反日抗议严重损害后,越来越多的日本商业领袖现在都会对在中国投资考虑再三。

中日间不只是政策变得更加困难,发生潜在冲突的风险也上升了。两国都加强了在有争议海域的巡逻。并且虽然没有立即发生军事对抗的危险,中国在东海的军事势力仍不断壮大,而日本也已经开始将防守战略转向,以着重保护其所声索的领土。

局势的恶化升级并非无法逆转。两国需要采取措施积极防止在有争议海域发生任何意外, 如果此类不幸事件发生,需确保沟通渠道畅通。煽动性的言论必须得以终止,以给外交留存空间。

在这一令人担忧的局势中,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两国的海上执法机构采取了高度克制,尽管有争议海域的船只数量不断增加,但还没有发生任何严重冲突;两国的外交官仍在就争端继续沟通;经济交流仍然强劲,并且如果可以采取措施保护商业不受民族主义怒火影响,仍有充足的发展空间;此外,我也在与我那些备受尊敬的中日同事的谈话中了解到,中日学者仍在继续进行相互对话,并寻求改善两国关系的办法。

中国和日本已经认识到制定一个危机管理机制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以防止诸如2010年9月和最近的钓鱼岛/尖阁列岛争端那样的情形升级成为武装冲突。拖延已久的针对东海的谈判,即东海磋商机制,已在 5月份展开。此外,两方还努力加强各自的执法机构之间的沟通。我们希望并相信这些努力将持续下去并终将取得成果。

而且,两国经济仍然具有互补性——日本需要中国的市场、劳动力和制造专长;而中国仍大大受益于日本的投资和技术,而且多达1,000万中国人直接或间接受雇于日本公司。
 

中日贸易关系不仅对两国十分重要——中国购买了日本20%的出口商品,而日本购买了中国10%的出口商品——而且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增长都倚赖着中国和日本。

当全球经济——包括中国和日本经济——都在欧债危机和疲软的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挣扎之时,任何一方都不能承受因双边关系严重恶化而导致的经济重创。

互补的中日经济关系在过去促进了文化、外交和政治交流,加深了相互理解。高层“暗道”在困难时期仍保持沟通,因此双边关系在需要修复时,双方得以协商安排高层互访。

如今,这些稳定因素仍然存在或可以得到恢复。

两国的领导人都致力于地区的持续和平发展。但这需要很多详细的规划,以确保危机时期的沟通仍然有效,保证可以相互致电交流,保证信息可以传达给能够做出正确决策的正确的人。这需要隔离和保护此类系统,使之不受来自被网络放大化的激昂的民族主义的压力,这还需要双方重建信任,因为地区秩序要得到重新调整以适应一个更为强大的中国。

这些任务都极具挑战,但在曾经发生过战争的两国间建立正常的双边关系也同样具有挑战,在四十年中处理敏感的主权争端的同时促进中日关系也同样具有挑战。

邓小平曾经希望中国和日本的下一代领导人能够运用智慧解决两国之间难以解决的争端。我们衷心希望这一愿景能够实现。

自唐代以来,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就被形容为一衣带水。邻居,尤其是近邻,有时会发生争吵。但是,我们希望并相信定义中日关系的将永远是不断加深的理解、文化交流和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

并且,中国领导人经常提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为建设中日关系的指导原则。我相信,回顾过去,我们将对未来双边关系的恢复和改善充满信心。

Subscribe to Crisis Group’s Email Updates

Receive the best source of conflict analysis right in your inbox.